欢迎来到口碑美食做菜网!

德阳小吃大全_德阳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 口碑美食网 编辑:口碑美食网 访问手机版

德阳别称旌城,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部,德阳市是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成都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德阳是我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德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特色美食有黄许松花皮蛋、什邡板鸭、广汉缠丝兔、果汁牛肉、中江八宝油、连山回锅肉、罗江豆鸡、黄许哑巴兔、嚼雪包子、腊八饭、全蛋金丝面、鳝鱼鸡蛋卷等。

担担面

简介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贩挑担叫卖,由此得名。此面色泽红亮,冬菜、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较适口。

历史文化

担担面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如此:这一头是一个煤球炉子,上面还坐着一个锅,里面当然就是热水喽;另一头就是碗筷、调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后就可以用扁担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颤颤巍巍的沿街游走,还边走边叫:“担担面,担担面” 担担面的得名,来自于这特殊的年代和叫卖方式;担担面的出名,却在于它的调味和独特的面臊。

担担面的由来说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师傅普遍认为,应该起源于川东。原因很简单,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帮(蓉派)小河帮(盐帮菜)下河帮(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样,而担担面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帮的用法。其中一样主要的原料(川东菜,即川东人叫的老咸菜。而非川冬菜)。是在达州一带的特产。自贡宜宾范围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确的说担担面是出自川东达州一带。

做法

先说面臊,其实就是外省人叫的面卤或是浇头。四川人习惯把面臊分为三种:汤汁面臊、稀卤面臊和干煵面臊。汤汁面臊就是带有汤水的,比如红烧牛肉面、清汤牛肉面、香菇炖鸡面等的面臊;稀卤面臊就是面臊比较浓稠,一般都有勾芡这一过程,象打卤面、大蒜鳝鱼面等的面臊就属此列;干煵面臊就是指炒制的面臊,面臊一般都比较干爽,象杂酱面和担担面的面臊就是。 担担面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们习惯把它叫做“脆臊”,一听名字就知道好吃,制作起来其实也不麻烦:取猪腿肉剁成肉末,甜面酱用少许油解散;然后锅置火上,放少许油烧热,然后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干水分,加盐、胡椒粉味精调味,然后放入适量的甜面酱炒香,肉末呈现诱人的茶色(如果颜色较浅,可以加少许酱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锅放在一边了。千万不要被这香气勾引,忍不住偷上两嘴,估计你会把面臊变为一道菜的:) 再来说说调味。担担面的定碗调料非常的多:盐、味精、酱油、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葱花和少许的鲜汤,甚至还有人会放点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这正是四川厨师的高妙之处。

[!--empirenews.page--]

麻婆豆腐

简介

麻婆豆腐又称陈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由国家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老牌名店。其创业于清朝同治初(1862年),开业于成都北郊的万福桥。原名陈兴盛饭铺,主厨为陈春富之妻。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尔,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历史文化

陈麻婆豆腐(人们人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陈兴盛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

这种以民间传统方式做出来的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他们吃了麻婆豆腐,不仅胃口大开,且浑身舒畅,气通活,极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力夫们走南闯北,到处宣传陈麻婆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陈麻婆也将店面开到成都市区,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

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陈氏所烹豆腐由此扬名。求食者趋之若鹜清末就有诗为证: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其老板娘面上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此言不胫而走遂为美谈。饭铺因此冠名为“陈麻婆豆腐”。据《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为成都著名食品。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于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中国内外美食者好评。

做法

嫩豆腐、牛肉末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豆腐嫩白,麻、辣、鲜、烫、嫩、捆(指形整)、酥(指牛肉末)的特色。选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开水泡去涩味。烧热炒锅下菜油,烧至六成热,将剁细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黄,加盐、豆豉、辣椒粉、郫县豆瓣再炒,加鲜肉汤,下豆腐,用中火烧至豆腐入味。再下青蒜苗节、酱油,略烧片刻即勾芡收汁,视汁浓亮油时盛碗内,撒花椒末即成。这道菜看起来材料普通,制作并不复杂,似乎平常人家都可以做出来,其实试过了才知道并非如此。即使原料相同,味道也未必一样,这和佐料的产地以及水土都有关系。

[!--empirenews.page--]

白豆

简介

红白豆腐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名吃。该菜汤鲜、豆腐嫩,红白交错,样式极美。主要原料有豆腐一块半,鸡血二两,火腿油菜各少许。佐料:酱油、花椒水、味素、淀粉、香菜各少许。汤鲜、豆腐嫩,红白交错,样式极美。在什邡非常流行。

做法

【菜名】 红白豆腐 【所属菜系】 全部

【特点】 汤鲜、豆腐嫩,红白交错,样式极美。

【原料】

主料:豆腐一块半,鸡血二两,火腿、 油菜各少许。佐料:酱油、花椒水、味素、淀粉、香菜各少许。

【制作过程】

(1)把豆腐和鸡血都切成小四方丁用开水烫一下;(2)锅内放油,油热后用酱油炸锅;添上三勺汤,加上火腿片、油菜段和适量盐;(3)汤烧开后放

入豆腐和鸡血,再烧开后用淀粉勾汁出锅,撒上点香菜、味素即成。

[!--empirenews.page--]

四川腊肉

简介

四川腊肉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肴,属于川菜系。此菜外表颜色金黄。内里红白分明。颜色鲜亮。诱人食欲。在四川地区有的将腌制好的肉直接高处风干。不经过烟熏。成品是风肉。其吃法和腊肉相同。肉质红亮,咸鲜适度,并具烟香之味。酒饭均宜。

在四川食品特产中的地位绝对不低于任何一样其他小吃或肉类制品。腊肉和腊肠是四川人民过年过节、婚姻庆典等宴席中桌面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腊肉一般是由猪肉经过盐浸渍数日,而后经过柏树枝条树叶熏烤和凉干的工序。其独特的烟熏的香美味道令食客难以忘却。腊肉的制作、烹制还有吃法是不能马虎的呢,那就让大家来分享这过程吧。

历史文化

四川腊肉,历史悠久,中外驰名。顾名思义,腊肉即是腊月间腌制的熏肉。临冬猪肥,乡民宰杀年猪,利用腌熏二法,保证在开春之前的肉食供应。在没有冷藏方法的时代,腌熏风 干,已是最佳的储肉方法。冬季来临,正是腌制腊肉的好季节。

四川人家家户户做腊肉,一次就做很多,可以吃到来年。腊肉制作在冬至节前后十天最好,四川腊肉制法有五种,其中青城山 刘公子古法老腊肉最为著名。刘公子制作腊肉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古法,根据口味不同,将宰杀的鲜土猪肉加盐、白酒、五香粉、辣椒等物进行腌制。以前四川各地乡民山民家中均烧柴灶,灶上备有挂架,利用灶口余温温水,进入腊月以后,将腌制好的肉挂在灶口的挂架上,利用灶内的青烟上升去熏制,这样事半功倍。有的乡民还往灶中加入柏丫,桔皮,柚子壳等物,以此熏入特殊香味口感。城市居民自制腊肉时,需要自备土陶阔口大缸一口,熏制时,还需自制熏笼一处,火烤腌熏,非常繁琐。曾有误以为火灾发生而报警者,往往一笑耳。

  另一种雅妹子风酱肉也是从四川腊肉演变而来。雅妹子风酱肉制作技艺极为考究,一块顶级的风酱肉,需选猪龄十月以上雅河猪五花肉、后肘肉为原料,加健康养生的井盐,秘制麦酱,及21种对人体有益的香料,经过24道古朴手工制作工序,历时40天,方可完成。每块肉都吸收了当地山水的灵气,味道鲜美,入口唇齿留香,久久难以忘怀。雅妹子风酱肉也是同行业内唯一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品牌产品。

做法

特点:腊肉色泽金黄、瘦肉酱红。咸度适中,腊香浓而无烟味。制法:(1)将盐炒热、晾凉,加硝和香料拌匀,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内,把剩下的盐和香料,均匀撒在上面,腌制2--3天后翻缸,翻后再腌2--3天出缸,洗净晾干。(2)将腌好的肉放入“烘房”内(房内温度保持在113℃左右),烘1--1天半左右,待皮干硬即成。

[!--empirenews.page--]

嚼雪包子

简介

广汉嚼雪包子,是四川省德阳市的著名小吃,此品馅心精选瘦猪肉,色白如雪,入口松软,1950年后,演变为小笼汤包,又称小笼包子。

广汉嚼雪包子是1935年城内嚼雪包子店新创的食品。以上等白面5公斤加酵面500克,饴糖250克,苏打3克,制成包皮,再放入精制馅心包好,置笼内熟即成。

广汉嚼雪包子馅心精选瘦猪肉5公斤剁细入锅,炒至散籽对加辅料胡椒粉和味精各15克,白酱油、玉兰片、醪糟、甜酱各250克,金钩、生各65克。色白如雪,入口松软,1950年后,演变为小笼汤包,又称小笼包子。

[!--empirenews.page--]

什邡板鸭

简介

什邡板鸭是一道四川的汉族名吃,什邡当地著名美食传统名产,有口皆碑,具有100余年的历史。产鸭史远及古蜀国鱼凫王朝,美食史可溯自西汉雍侯宫与五代蜀王宫宴。著在《王家尚食谱》古籍曾记有,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从绵竹蒸蜜酒、取什邡鸭为佐,畅游长江作赤壁赋的佳话。而后什邡板鸭终成国人喜爱的蜀中美食。

什邡特产的什邡板鸭分生板鸭和熟板鸭(俗称烧腊鸭子),系腌卤食品中的精品,历史悠久,是与叶烟齐名的什邡特产。板鸭系以其在晾晒和腌卤过程中,均采用竹骨绷撑,成品成板状而得名。

生板鸭有三类:即去骨鸭、桶鸭、板鸭。成品可保存三至五月。如需要,可真空密封包装,保存期更可延长,便利运销。吃法以清蒸为宜。下放蔬菜,不失本味;煮食亦可。熟板鸭系卤制。色鲜味美,细嫩化渣,肥而不腻,风味独特。最宜出锅即食热吃口感最佳,不宜久存。因为名师各有师承,所以什邡烧腊鸭子亦各有风味,但皮色金黄、肉色红润、肥而不腻、嫩而化渣、耐久咀嚼、鲜香味独特,则是它们的共同特色。

历史文化

什邡板鸭是著名的传统产品。古时以城关李武师(华国)、姜烧腊(天聪)两家产品为最。1891年,李五师板鸭已畅销省内外。年销生、熟板鸭达三万余只:姜天聪在清光绪年间即从事腌卤业务,历经三代,一百余年,年销生、熟板鸭二万余只。他们生产的板鸭工艺独特,吃味爽口,深受欢迎。解放后,什邡板鸭继承了以前的工艺特点,生产经营至今不衰。

什邡板鸭为四川著名特产。具有100余年的历史。产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熏制前用天然香料多次腌渍,反复烘烤。其表体金黄,色泽均匀,肌肉紧密、肉质呈浓红色。高蛋白、低脂肪、腊香可口。

什邡板鸭传承百年经典工艺,取众家之所长潜心研究终成一派。本品独具特色,色白透明,盐味适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empirenews.page--]

连山回锅肉

简介

连山回锅肉是一道四川的汉族名菜,具有独到的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绵、略带辣味、咸中有甜、色泽油黄、鲜嫩醇香,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肴。

回锅肉在四川民间又俗称“熬锅肉”, 是川菜中一道历史悠久的菜肴。其通常做法是,选“二刀肉”,即半肥瘦带皮猪腿肉,清水煮至八成熟后,晾凉,切片,将锅内加入适当菜油和猪油烧热倒入肉片,慢火将肥肉熬出油份,卷曲呈灯窝状,即民间所谓的“灯盏窝”,之后加入少许盐、郫县豆瓣酱、甜面酱炒出香味,再加入适量青蒜苗合炒,稍时即可。入盘上桌时,肉汁的浓香和蒜苗的清香使得满屋飘香;送入口中,肥而不腻,细嫩化渣,是佐酒、下饭皆宜的好菜。在四川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上门作客,主人待客的菜肴中,按习俗肯定少不了回锅肉这道菜。解放前,四川许多普通家庭和雇主都以回锅肉作为家人或伙计改善伙食的主要菜肴,俗称“打牙祭”。每周一次或每月二次,割上几斤肉,买来一捆青蒜苗和一堆萝卜,用萝卜熬汤,用蒜苗炒肉,红的是肉片、绿的是蒜苗、白的是萝卜。

由于四川人多地广,各地物产不同,风俗口味也有差异,所以回锅肉这道菜也有许多种做法,主要表现为配料和调味的不同。省会成都素来汇集了川菜的精品,各地的菜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而回锅肉“咸、甜、鲜、香、辣”的特点在这里也得到了最完整的体现;四季盛产的新鲜蔬菜,为回锅肉的配料提供了四季不断的源泉:冬天的蒜苗、春天的蒜苔、秋天的辣椒、夏天的韭菜等等。用这些时令鲜菜配炒回锅肉,使人更容易保持对回锅肉的新鲜感。这也是回锅肉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四川盆地周边五陵山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物产相对贫乏,回锅肉配料相对较少,有时用新鲜蔬菜,有时则五花八门,什么配料都用,比较普遍是用自家腌制的盐菜,即将卷心菜洗净加入盐和花椒腌制而成,作为配料加入回锅肉,味道也不错;还有用农家自制家常豆豉以及将锅魁(烧饼)或馒头切成片块作为回锅肉配料,而后种做法,是既解了馋,又填了肚,很受劳作者们所喜爱。回锅肉之所以广受欢迎,长久不衰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它不怕剩菜,只要保存好,不变质,上顿没吃完,下顿回笼一蒸或回锅一热,口味依然,甚至由于调料的渗入,口感更好。

广汉“连山回锅肉”,是连山供销社餐馆代木儿在原来四川回锅肉基础上,通过精心研究,取其精华,运用现代科学加工以总结,提高烹饪技术,照顾“南甜北淡”的饮食习惯,特别在佐料和调味上进行了改进,以适应八方来客的口味,故得名“连山回锅肉”。

“连山回锅肉”具有独到的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绵、略带辣味、咸中有甜、色泽油黄、鲜嫩醇香”,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肴。1986年广汉物资交流会上,代木儿推出“连山回锅肉”这道佳肴,一举轰动广汉饮食行业,广大食客们亦大为称誉。“连山回锅肉”从此远近闻名,成为四川省饮食文化中推陈出新、雅俗共赏的大排档中的一道名菜。

“回锅肉产业”还成为连山镇的主要经济产业。在连山镇主营“连山回锅肉”的餐厅除连山代术儿回锅肉餐厅外,还有广福苑等多家连山本地餐厅

[!--empirenews.page--]

凉粉

简介

凉粉为汉族食品之一,流行于中国各地。调以酱油、醋、辣椒油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在南方地区是指凉粉草及大米所制作的、冷冻后成绿色或黑色胶状凝固物,暑天可作解渴品,如广式凉粉、江西凉粉等。而北方地区是指用米、豌豆或各种薯类淀粉所制作的凉拌粉,如荣昌黄凉粉、遵义凉粉(南方)、四川凉粉(南方)、青海凉粉、山西凉粉等。

做法

原料:大米1500克凉粉草500克,选用新鲜凉粉草做的称青凉粉,干凉粉草做的称黑凉粉。

制作方法:1先将大米浸泡4小时,磨成米浆备用。2.先用清水浸洗凉粉草,洗净后放下用锅加水把凉粉草煮软。3.待煮熟之后把锅里的汁留着备用,把锅里的凉粉草拿出(拿出的时候,把草上像胶状的物质弄到先前锅里的汁液里,再拿去过第二次水)4.凉粉草拿出之后待凉,然后放进清水里搓,把它的精华都搓出来(草里的汁液就在水里了,凉粉草上的胶状物是精华),之后凉粉草就可以扔了。5.将第二次过水和先前锅里备用的汁液混合,倒在一起。然后用隔渣袋子隔渣把汁液里的渣都隔去,隔到最后布袋里就剩渣了(渣没用要扔掉),就可以把汁液下锅煮了。6.把汁液放到锅里煮,期间记住要不停地搅拌,千万不要粘底。7.要到米粉出场了,把粘米粉用水兑开,不要粘稠状,要兑到液体状...等锅里汁液快熟的时候倒进锅里面,不停搅拌(前后搅拌)。8.汁液表面有大泡泡就表示熟了,要把泡泡捞掉,都是脏东西。9.最后把汁液倒进容器,等凉了凝固后就大功告成了彻底冷却后即为晶莹剔透、富有弹性的黑绿色食品,将其切成簿簿的小块。根据各自的口味,佐以蜂蜜、白糖或酱油辣椒水,滑溜爽口,风味独具一格,可解渴也可充饥,长期食用,具有清热解毒、降压抗癌之功效。

[!--empirenews.page--]

粉子醪糟

简介

粉子醪糟,米食,特点:粉子软糯,汁甜味醇。烹制法:煮。粉子醪糟,也叫“粉子醪糟”、“醪糟小汤圆”、“掐掐汤圆”、“酒酿小圆子”,是四川较为流行的著名小吃。

在四川,人们把醪糟与锅魁(一种白面饼)、油条糯米子、鸡蛋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将其兑清水烧沸加糖,晾凉后加冰块可以做清凉饮料;在许多川味佳肴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做法

粉子醪糟的制作方法:

吊浆粉子加适量清水揉匀,搓成直径1厘米的条,再扯成长1厘米的节子,入开水锅中煮熟,加白糖待溶化后放入醪糟煮开,起锅入碗即成。

操作要领:醪糟下锅不宜久煮。

[!--empirenews.page--]

广汉缠丝兔

简介

广汉缠丝兔,是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特产,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广汉缠丝兔制作时采用麻绳缠绕的特殊加工方法,因此故名“广汉缠丝兔”。此菜色泽美观,肉嫩味鲜,有特殊的烟香味,旅行野餐,尤为适宜。

缠丝兔是四川省广汉市汉族传统名菜,相传创始于唐代。南方著名兔肉加工产品中,尤以四川驰名,加工历史悠久,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风味独特。去广汉三星堆访古,广汉缠丝兔享誉海内外,是四川广汉古蜀文化三星堆之外的又一张名片。缠丝兔色泽红润,味美鲜嫩,肌肉紧密,肉质细滑,而且高蛋白,低脂肪,算得上是一种健康食品。

缠丝兔的主料兔肉富含大脑和其他器官发育不可缺少的卵磷脂,有健脑益智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保护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益处,并增强体质,健美肌肉,它还能保护皮肤细胞活性,维护皮肤弹性;兔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8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较多人体最易缺乏的赖氨酸、色氨酸,因此,常食兔肉防止有害物质沉积,让儿童健康成长,助老人延年益寿。

历史文化

传说故事:清朝顺治年间,单洪顺两夫妇在广汉城里开店卖零酒。酒好,喝两三杯就要醉倒。所以,这酒店的招牌也叫“有限杯”。单的妻子梁氏贤惠能干,美貌如花,人称单梁嫂。单洪顺酒馆生意好,除了酒好外,还有他家独创的美食缠丝兔,比起寻常的红兔和盐兔好吃多了。方圆几百里,只有单洪顺会做这种风味食品,单家的缠丝兔制作技巧是祖上传下来谋生的秘方,传男不传女,因此,外人从来不知道缠丝兔的做法。他这种兔肉要用三十九种香料配方,熬汁浸刷兔腹,外面再用麻线捆缠。至于是哪三十九种香料,和每种香料添加的比例,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广汉城西街有个董朝富,此人原来是个混混,后来到县衙门当了衙役,过几年又当上了班头。此人恶习不改,在广汉城里吃拿卡要,为非作歹,老百姓慑于他的权势,都敢怒不敢言。董班头听到有限杯酒馆的缠丝兔好吃,每天都来赊账,吃完了还要带几只走。单氏夫妇小本经营,哪经得起如此折腾。有一天,董班头又来白吃,单师傅端来酒菜,赔着笑脸说了欠账的事。董班头脸色一沉,顿时大发雷霆,他把桌上酒菜掀翻在地,骂骂咧咧地走了。他临走时恶狠狠地甩下一句话:“姓单的,你给老子走着瞧!”

邻居们都劝单师傅出去躲一躲,因为大家知道,董班头心狠手辣,什么下三滥的手段也使得出来。可是,单师傅不为所动,他对大家说:“各位乡邻,谢谢大家的好意。我单某人守法经营,量他董班头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不过,单师傅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因为乡亲们的劝告绝非空穴来风。他思来想去,觉得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传绝技缠丝兔。于是,他把缠丝兔的制作秘方写在一张纸上,让妻子好生保管。他叮嘱妻子,一旦自己遭到不测,赶紧逃离广汉,把缠丝兔的秘技传承下去。妻子含泪答应了。

不出所料,几天以后,董班头带领几个衙役闯进有限杯酒馆来,在酒店内搜出一袋张献忠铸造的铜钱。董班头以此为物证,污蔑单老板为张献忠的余党。县官与董班头沆瀣一气,没有经过调查就认定单老板罪名成立。其实,那铜钱是董班头栽赃陷害。单老板有口难辩,通匪是死罪,不久就被杀头了。董班头还要逼迫单梁嫂做小,若不干,就要杀她。幸好单梁嫂早有准备,立即带上盘缠银两和两只缠丝兔,逃到娘家去了。董班头还不死心,派人四处打听单梁嫂的下落。单梁嫂怕给娘家惹祸,决定远走他乡。临走的头天晚上,她向弟弟梁聪告别说:“好兄弟,你姐夫含冤而死,你若他年考取功名做了官,一定不要忘了为他报仇。今天晚上,姐姐最后一次和你吃缠丝兔,望你好好品尝,记住它的美味,记住你姐夫的冤情!”

梁聪寒窗苦读,单梁嫂走后十年,他考中了进士,获得皇帝赏识,做了巡抚,来到各县巡视。梁聪所到之处,惩恶扬善,把董班头杀掉了,为广汉人民除了一害。可是,单梁嫂音讯全无,梁聪没有姐姐的消息,整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省城的名流杨先生请他到府上喝酒。席上有一盘兔肉,梁聪细细咀嚼,品其味道,暗想:这不是广汉的缠丝兔么?他就不动声色地问;“此兔口味极佳,请问从何处购得?”

杨先生说;“是寒舍一女佣人所作。”梁聪大吃一惊,说:“不瞒老先生,此兔肉是广汉特产缠丝兔,因为传男不传女,当今天下,只有我姐姐会做了。莫非她还在人世?”杨先生说:“这有何难,叫女佣人出来一问便知。”女佣人听了主人呼唤,来到客堂。两人端详良久,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姐弟团圆,放声大哭。

单梁氏决心回到广汉城继续卖酒,同时招收徒弟,把缠丝兔的绝技传给乡亲们,也算是告慰丈夫在天之灵。不久,在梁聪的帮助下,单梁氏的“有限杯酒馆”又重新开张了,缠丝兔的制作绝技在广汉城乡流传开来,一直传到现在。

相关知识